“廣廈是我家,興旺靠大家”演講比賽選文
歷史追溯到1984年,廣廈的前身城關建筑公司是一家資產只有80萬、資質三級的鄉鎮企業,除了十幾臺比較簡單的電動機械設備,就是一批會干粗重活的農民子弟和泥水工。那它是如何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字號集團企業的呢?縱觀廣廈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正是決策者的跳躍式思維造就了廣廈一次次跳躍式的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深圳講話后,樓主席意識到隨著市場經濟浪潮的掀起,國有企業轉軌變型后整體優勢一旦發揮,鄉鎮企業“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將一去不復返。于是提出了不搞單一建筑,組建集團公司的大膽想法。這是一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浙江省當時有大大小小將近3500家建筑企業,比東陽三建規模大、資質高、產值多、實力雄厚的建筑企業不知道有多少,而且這些企業大多是國有的。而這時已取得一定發展的東陽三建不過是千余萬固定資產、年產值5000多萬、資質只有三級的鄉鎮建筑企業,這個層次的建筑企業在當時的浙江,至少是數以百計。這么一個局面,怎么可能讓東陽三建來先拔頭籌,成為浙江第一個建筑企業集團呢?有人曾經說過:偉大與渺小的區別就在于“想得到”與“想不到”。憑著這股“敢闖、敢冒”的沖勁,克服重重困難后,1992年6月3日,浙江廣廈建筑集團公司成立,東陽三建搶先一步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建筑企業集團。集團剛剛成立不久,8月樓主席又動手爭取廣廈集團成為浙江省股份制改革試點單位。本來這次試點計劃只是針對浙江的國有企業,但由于樓主席的積極主動,浙江省股份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終于破例批準將廣廈集團列入試點名單。這也是當年浙江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中唯一的一家鄉鎮企業。1993年6月,浙江廣廈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廣廈集團又一次先拔頭籌,不僅是浙江第一個建筑企業集團同時又成為了浙江第一個股份制建筑企業集團。這一步對廣廈的整體發展影響非常大,它不僅使企業的產權得到了明晰,還建立了比較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并使企業開始走向資本市場。顯然,出于常規的思考的話,當時的東陽三建似乎沒法與這兩個“第一”的頭銜掛鉤。可是,它卻成了鐵一樣的事實。在廣廈的發展史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1995年遷都杭州,1998年開始借勢并購國企搶占全國市場,2000年開發建設天都“衛星城”……一次一次的讓人“出乎意料”的舉措,使樓主席一次次成為了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是他的善變求新,因變制勝造就了今天的廣廈。事實證明,這些出乎意料的動作不是頭腦發熱,正是這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新思維,改變了一個鄉鎮企業的命運。其實早在1911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的熊彼特,就為我們揭示了藏在企業家身上的這個奧秘。這就是偉大的“創新理論”。一個社會的經濟之所以能夠發展,在熊彼特看來,靠的就是這個被樓主席身邊的同事總結為‘差異論’的‘創新理論’。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企業尤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改革不創新,只能在社會前進的大潮中被沖退。因此,企業要發展,除了苦練內功,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更要有求新求變的精神,打破常規,“做別人不做的,做出特色;做別人想不到的,做出意外;做別人不在乎的,做出感動;做別人做不好的,做出奇跡”。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企業要生存,唯一的法寶就是創新!
決策者、管理者的創新精神對企業的發展固然是決定性的,就像船與舵手,決策者的策略決定著企業這首大船的方向與目標。但是身為一名員工,做為企業的構成者,創新也很重要。養成一種經常捫心自問的習慣:“這樣行嗎?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即使對待一件瑣事,也有發揮創意精神的余地。因此我們應當主動積極地學習科學知識,學為所用,多動腦,勤于思考,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意識地尋找更易行的方法。
廣廈二十多年的輝煌發展史見證了創新的力量。企業要發展,必須摒棄墨守陳規,求新求變,才能跳出老路子,讓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那么,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打破例行公事的習慣,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為迎接廣廈發展的新的春天而奮斗! (辦公室)






